Page 1 of 1

哲学评论作为理解的间接帮助

Posted: Sat Feb 08, 2025 3:55 am
by Bappy11
这种新的评论形式不能完全服从其作为解释学工具的功能。因此,上述意义上的哲学评论并不是文本解释性的评论。维特科夫斯基(Witkowski,1924)在其对文本批评的导言中,不无道理地将主观解释意义上的评论斥为“非科学” [12]。这一判断反映了本文所表达的评论的矛盾立场,即在科学(其文本解释功能方面)与哲学(俗称“非科学”)(其自我反思、对话功能方面,它并不止于文本的边界,而且指向文本之外)之间的矛盾立场。然而,“哲学”这一属性包含着介于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中间立场的可能性,因为对文学文本的哲学解读,并不是文学科学意义上的文本信息性(或主要关注这一方面,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归结为它),而不仅仅是主观的解释。相反,它们是来自文本本身的陈述——因为“il n'y a pas de hors-texte” [13] ——即使不是直接可以证明的,那么至少总是可以在不可避免的(因为位于符号层面)互文性的基础上被主体间地理解的,即使最不稳定的文本,甚至是一个(不可能的)准“私人语言”绝对文本。甚至评论(它在编辑意义上提供了文本信息)也被限定为不科学的原因之一无疑正是这种情况,至少在这里用关键词“互文性”表明了这一点,它在符号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之间体现为:[14]通过评论,人们不禁要问,文本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

4关系判定:文本/评论(二)
然而,该评论还强调了文本本身固有的一些内容——文本的起点和终点的问题。如果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评论为文本铺平了道路,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叠、重合,甚至是越界的情况,这些情况并不会模糊文本与评论、文本与上下文之间的界限,反而会使其显得有问题。[15]为了能够说一篇评论在文本上是描述性的——而且仅仅是描述性的,或者更多:它必须仅仅是描述性的(如果它想被认为是科学的)——就必须非常清楚什么是文本,什么是评论。然而,“好的”评论力图使文本能够以多种方式被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之外。它的互文 阿富汗电报数据 性或互文地位并不局限于某些关联性的证明(无论是从文本发生学还是文学历史的角度);相反,它本身还承担着概念性的工作,即除了单纯的(完整性或解释性的)评论之外,它在文本抵抗性的“黑暗”中认识到了意义多元化的邀请。这伴随着评论作者的多元化(并且只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使得在线环境中的版本成为可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评论既多于文本解释性评论,又少于文本解释性评论:少于文本解释性评论的地方在于它以某种方式削弱了文本的科学主张(但本身并不违反科学);多于文本解释性评论的地方在于它以一种比例如更全面、更先进的方式解释了文本。只是对一段话进行评论——其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文本及其直接相关内容的知识,还在于获得文本本身以及文本之外的知识。它的互文性是跨文本性,就其最终目标而言,超文本性[16]揭示了文本本身已经是一种评论,而这当然又通过其本身作为文本的特性隐藏了它的评论性质。穆齐尔曾说过, “没有个性的人”的故事就是应该讲述却没有讲述的故事,[17]在此背景下,它不仅指向了这部“小说”的基本结构,而且指向了整个(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哲学评论的中介功能超越了文本的文本性,它质疑这一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