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并不完美,空有亿的M月活却变现乏力,内容制作过于重视颜值和找感觉以至于危及种草的专业性,流量分发上不严谨,客户画像过于狭窄……这都是问题,也限制了小红书的发展。 可同时,小红书也并不好抄,特别是对于大厂来说,小红书能够成功种草的底层逻辑与腾讯等大厂基因是冲突的,这也是小绿书的天然缺陷。 本文并不打算对新闻事件做更多评述这已经被关注的很多,而是想借此机会展开分析小红书的本质。在我们看来:小红书其实是一座孤岛。
小红书也难以成为大厂。而在当下,这座孤岛确实面临着更严峻的被侵蚀的挑战。 一、崛起的底层逻辑:躺平的小红书,意外成了版本之子 许多评论都认为,微信小绿书的出现意味着微信对曾经最成功的自媒体平台——微信公 尼日利亚 whatsapp 数据 众号的反思,长图文与重型内容有存在的必要,但现阶段已经成为微信流量扩张的阻碍因素。 这或许是对的,但巨头们应该都很清楚,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内容的长短。 中文互联网对用户碎片时间的争夺开始得比许多人以为的要早一些,新浪微博在初始阶段,最著名的机制就是限制字以内,作为对红极一时的新浪博客的替代品,微博用极端的一刀切方式获得了广泛的赞美,简洁也成为了产品的标志性tg。
可是,当我们审视今日的新浪微博,它年扭亏为盈,并且成功成为整个中文互联网信息的上游,甚至隐隐有赛博众议院的特质,活跃在微博的KOL、官方号,还有谁是靠字以内聚集了流量的?几乎没有。 微博悄然之间完成了信息的重型化和专业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长短本身不重要,潮流是一种轮回,用户就是这么水性杨花。十几年后,当字节跳动凭借革命式的短视频传播大量收割所谓下沉市场,大眼仔看着抖音,大概满眼都是当年自己的影子。